從宏觀層面來看,我們必須不斷創新及開發新技術,以減少、消除,又或同時減少及消除碳排放,才可望達到淨零轉型。可是,任何新技術都會面臨挑戰:需要投入大量研發投資才能付諸實踐。按氣候政策倡議(Climate Policy Initiative)預測,到了2030年,全球氣候融資每年需要超過4萬億美元的投資,較2020年的水平上升近六倍。麥肯錫(McKinsey)則預測,亞洲每年需要 3 萬億美元的綠色投資,才能於2050年之前達到淨零排放。同時,世界經濟論壇指出,中國需要合共20萬億美元才能於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
這些無不是龐大的巨額投資,而自願碳市場是實現淨零目標的重要一環。自願碳市場能夠迅速擴大規模,從而讓大量資金可以與高潛力、專注於可持續發展的項目互相連接。具體而言,碳市場上交易的信用額(或證書)代表著從大氣中消除、避免或減少排放一噸二氧化碳。它們通常涵蓋植樹造林項目以及再生能源和碳儲存等技術驅動計劃,全部都是對減緩全球暖化舉足輕重的重要元素。
舉個例子,一家成立了八年的美國農業科技初創企業。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個最主要的解決方案是利用可持續農業來捕捉碳並將其儲存於土壤中。為發展這一潛力,這家美國農業科技公司想辦法激勵農民採用其碳儲存技術並且長期使用。最後,該公司選擇透過碳信用額為農民採用碳儲存技術這一行為提供實質回報,讓農民可以透過碳市場獲得大規模的持續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