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場:用氣候行動來連接資本與企業
Glenda So
撰寫者
2023年11月14日

香港交易所集團新興業務和定息及貨幣業務主管蘇盈盈


2023 年的夏天,極端天氣肆虐,許多紀錄都一一打破。香港在短短五個星期內經歷了兩次颱風和兩次暴雨,放眼世界各地,熱浪、山火、颶風、水災和乾旱等自然災害接踵而來,造成嚴重破壞。科學家最近確認 2023 年的夏天是有史以來最熱的夏天,氣溫更是「大幅升高」。

這些事件無不在敲響警鐘,提醒我們氣候變化現已迫在眉睫。全球暖化帶來的影響隨處可見。

為盡量減輕全球暖化,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個人都必須坐言起行,努力達成《巴黎協定》所訂下的目標,於2030 年前將碳排放量減少45%,並於2050 年前實現淨零排放。現時距離2030 年僅餘七年,我們若想保護自己的地球家園,必須立即採取行動。


資本市場助力氣候行動

目前全球在應對氣候變化上所動用的資金額已十分龐大。據羅兵咸永道(PwC)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 ESG相關的資產管理規模總額達到18萬億美元,並預計將於2026年上升至34萬億美元。營運資本市場的交易所和基礎設施供應商(例如香港交易所)在這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協助開發相關的金融產品、平台及渠道,連接資本與氣候機遇,推動邁向淨零排放。

事實上,這些機構已經開始行動,例如推出綠色債券、ESG指數和碳ETF等。市場近年出現的眾多可持續金融工具中,碳市場急速發展,迅速成為連接私人資本(例如來自企業、學術機構及業界團體)與環保項目(例如新能源生產及自然保護等領域)的主要機制之一。

隨著企業對氣候行動的決心越來越強,加上市場致力提高碳信用的質量和披露規定,所以儘管眼下宏觀環境市場充滿不確定因素,未來市場對碳信用的需求只會繼續上升—— 2021年全球的自願抵銷碳排放市場價值已達20億美元,五年前這個數字還只是2億美元左右,增長表現非常迅速。


雖然大部分發展較為成熟的自願碳市場都位於歐洲和美國,亞洲近年已迎頭趕上。隨著大型跨國公司的供應商開始著手減碳,2019年至2021年間全球最多自願碳抵銷交易的地區便是亞洲。自2021年起,香港、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台灣和印尼等地都先後建立了自己的自願碳信用額交易平台及交易所。

香港交易所一年前推出了香港自願碳市場Core Climate,旨在連接資本與氣候相關機遇,助力攜手邁向淨零世界。儘管Core Climate推出的時間不長,但參與者數量已達到接近70個,約為推出時的三倍。目前Core Climate上有來自亞洲、南美洲和非洲三大洲合共逾40個優質項目,涵蓋林業、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等多種計劃。

碳市場取得增長的背後主要有兩大原因:(1) 碳市場為應對氣候所需的技術提供資金,以及 (2) 碳市場幫助企業實現淨零策略。


營運資本市場的交易所和基礎設施供應商(例如香港交易所)在這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協助開發相關的金融產品、平台及渠道,連接資本與氣候機遇,推動邁向淨零排放。
為新技術和氣候應對行動籌集資金

從宏觀層面來看,我們必須不斷創新及開發新技術,以減少、消除,又或同時減少及消除碳排放,才可望達到淨零轉型。可是,任何新技術都會面臨挑戰:需要投入大量研發投資才能付諸實踐。按氣候政策倡議(Climate Policy Initiative)預測,到了2030年,全球氣候融資每年需要超過4萬億美元的投資,較2020年的水平上升近六倍。麥肯錫(McKinsey)則預測,亞洲每年需要 3 萬億美元的綠色投資,才能於2050年之前達到淨零排放。同時,世界經濟論壇指出,中國需要合共20萬億美元才能於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

這些無不是龐大的巨額投資,而自願碳市場是實現淨零目標的重要一環。自願碳市場能夠迅速擴大規模,從而讓大量資金可以與高潛力、專注於可持續發展的項目互相連接。具體而言,碳市場上交易的信用額(或證書)代表著從大氣中消除、避免或減少排放一噸二氧化碳。它們通常涵蓋植樹造林項目以及再生能源和碳儲存等技術驅動計劃,全部都是對減緩全球暖化舉足輕重的重要元素。

舉個例子,一家成立了八年的美國農業科技初創企業。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個最主要的解決方案是利用可持續農業來捕捉碳並將其儲存於土壤中。為發展這一潛力,這家美國農業科技公司想辦法激勵農民採用其碳儲存技術並且長期使用。最後,該公司選擇透過碳信用額為農民採用碳儲存技術這一行為提供實質回報,讓農民可以透過碳市場獲得大規模的持續收益。


為公司提供邁向淨零排放的實用方法

碳市場除了將資金引入創新的減碳項目外,也有助支持企業邁向淨零排放。

企業本身也是碳排放的來源之一,在淨零轉型中可以發揮關鍵作用,而事實上,許多企業已經訂立了淨零排放目標。於 2023年6月,福布斯全球企業 2,000 強(全球規模最大公司排名)中有近一半公司訂立了淨零排放目標,遠高於 2020年12月的約400家。但企業的挑戰在於,雖然都希望進行低碳轉型,但實現淨零排放的過程繁複,且往往耗時數十年,許多公司都不知道該從何入手。在這方面碳市場便可以助企業一臂之力。

要制定淨零排放策略,公司必須先計算他們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這一數據通常是採用獲廣泛認可的《溫室氣體核算體系》計算得出。得到相關數據後,公司便可以購買碳信用額來抵銷其碳排放,同時採取措施使其營運向低碳轉型。購買碳信用額來抵銷碳排放是重要的一環,因為這無異於把公司的碳足跡與金錢劃上等號,每年帶來切實的成本壓力,可望推動公司採取實際減排措施去降低成本。

因此,碳市場讓公司能夠計算其碳足跡「成本」,繼而啟程邁向淨零排放。碳市場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讓公司在沒有其他替代方案下(例如航空業的碳排放)也可以抵銷不可避免的碳排放,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展現領導力。


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家總部位於歐洲的全球再保險公司,該公司承諾購買的碳證書,其內部碳價格由2021年的每噸二氧化碳100美元逐步增加至2030年的每噸二氧化碳200美元。這樣高昂的內部碳價格(公司稱之為碳轉型稅)自然會促使該公司作出有意義的減碳行動,助其在2050年前實現淨零排放目標。


碳市場讓公司能夠計算其碳足跡「成本」,繼而啟程邁向淨零排放。碳市場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讓公司在沒有其他替代方案下(例如航空業的碳排放)也可以抵銷不可避免的碳排放,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展現領導力。
回歸初心

碳市場幫助企業實現淨零排放目標,同時連接資本與減碳項目,在推動氣候行動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全球自願碳市場的急速增長便突顯了其重要性。

香港交易所深知碳市場是我們實現淨零未來不可或缺的平台,因此我們誠邀發行人、投資者及公司企業加入香港國際碳市場Core Climate,協力為全新氣候項目、技術及商業模式籌集所需的投資資金。

最近,我們與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共同探索兩地碳市場聯通合作及氣候融資的機遇,進一步展現我們對實現淨零未來的決心。

下一篇文章,我將探討如何提升全球急速發展的碳市場,讓我們能夠充分利用碳市場的獨特潛力,為香港、中國內地、亞洲以至全球各地的下一代創造可持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