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交易所是世界主要的交易所集團之一,業務範圍包括股票、大宗商品、衍生產品、定息及貨幣產品。香港交易所是全球領先的新股融資中心,也是香港唯一的證券及衍生產品交易所和結算所營運機構,為國際投資者提供進入亞洲最活躍市場的渠道。
香港交易所堅信要維持一個公開透明的投資環境,並與投資業界人士保持建設性的溝通。您可在本頁面查閲有關香港交易所最新財務資料、戰略規劃、簡報、業務統計、監管披露、股東資料以及投資者關係組聯絡方式等資料。
香港交易所一直致力實行最高水平的企業管治,深明良好管治是我們的業務得以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香港交易所企業管治的架構及常規實踐均奉行「企業管治守則」的各項原則。
我們身兼多重身份,承諾成為負責任的行業領導者,並以此作為業務策略和未來發展的關鍵。我們採納最佳常規,在旗下業務、營運和市場促進可持續發展。
歡迎瀏覽香港交易所集團媒體中心。您可在本頁面中瀏覽我們的最新消息、分析和研究報告、業內活動及會議資訊;亦可瀏覽多媒體庫內的照片及視頻,分享我們過往活動的經典時刻。
氣候行動逐漸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而建立高效的碳市場有助企業、組織及政府實現淨零排放。
碳市場是企業自身的減碳策略之外,推動淨零排放的重要工具。企業能夠透過碳市場購買、交易和註銷自願市場的碳信用或合規市場的碳配額。
從合規市場到自願市場,碳市場生態圈實際上非常龐大,而且在不斷增長。為協助市場參與者掌握最新動向,下文將解答有關碳市場的一些常見問題。
整體而言,碳市場主要分為:合規市場及自願市場。
合規市場(也稱為排放權交易制度)由政府監管,由政府向企業分配每年的碳配額,企業須確保其排放量不超出其配額,例如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和中國全國碳排放權(CEA)交易市場。
如果企業的碳排放量超過其配額,就必須在合規市場上購買配額來彌補超出的部分,否則可能會遭市場監管機構罰款或處分。同樣道理,如果企業的碳排放量低於其配額,便可以將多餘的配額售予其他公司。
自願碳市場則旨在為避免或移除溫室氣體排放的項目提供資金。與合規市場不同,採用自願碳市場的企業和個人不受任何法規機制約束。自願碳市場的參與者可以購買和交易經核證的碳避免或碳移除項目所產生的碳信用。
要按照《巴黎協定》將全球暖化控制在1.5°C以下,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必須在2030年前減至比2015年的水平少45%,並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
自願碳市場推動具成本效益的減排措施,同時驅動私人資本投資氣候解決方案,在實現上述目標方面發揮非常關鍵作用。
碳市場上交易的碳信用源自多種類型項目,包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源頭防止排放溫室氣體或從大氣中移除溫室氣體等。
組織購買碳信用,等同將資金投入一系列活動中,包括植樹造林、甲烷捕捉、可持續農耕和碳封存等。
合規碳市場以及當中買賣的碳配額也在控制全球暖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舉例而言,合規碳市場允許企業在市場上出售多餘的碳信用,創造經濟誘因鼓勵企業降低碳排放。
企業可參考香港交易所的《企業淨零排放實用指引》,當中介紹了企業應採取哪些必要措施來制定淨零排放路徑以及為全球淨零排放目標作出貢獻。
企業可透過香港交易所的Core Climate平台交易碳信用。
了解更多 >
參與碳市場可以為地球、企業和社會帶來許多不同好處。
從環境角度來看,碳市場在應對氣候危機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全球碳排放持續上升,溫室效應加劇,全球暖化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碳市場提供了一種高效且可擴展的機制,有助實現各種為解決這些問題而設的全球目標。
碳市場也為參與者提供財務和策略方面的優勢,例如幫助企業推進實現淨零目標,讓企業能夠透過交易碳信用來創造收入,以及向可持續發展項目作出投資。
根據Refinitiv的數據,全球碳信用合規市場的成交金額於2024年達到1.5萬億美元。世界銀行估計,於 2025 年,排放權交易制度和碳稅項涵蓋了全球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約28%,較2005年足足翻了五倍有多。
根據國際碳行動夥伴組織的數據,全球近三分之一人口所生活的司法權區設有合規市場。
自願碳市場的規模則較小,根據Ecosystem Marketplace 的數據,2024年錄得的交易總額為5.35億美元。不過,亞洲的碳市場正急速發展,中國、南韓、日本、紐西蘭、澳洲及新加坡近年都分別推出新的新平台。
一個單位的碳信用相當於移除或避免了一公噸二氧化碳或等量的其他溫室氣體。企業或個人可以透過自願碳市場購買碳信用來抵銷自身的碳排放。
碳信用是透過碳移除和碳避免項目發行。購買碳信用讓市場參與者能夠在邁向淨零排放進程上就其短期未能減少的碳排放承擔責任。
碳信用擁有者可以註銷其碳信用以抵消碳排放,確保相關的減排量只計算一次。碳信用將經核證的減排量轉化為可交易資產,有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按此閱讀我們其他有關碳市場及可持續發展金融的觀點文章:
碳信用可分為自然為本和科技為本兩大類,也可用作碳移除或碳避免。
自然為本的項目和碳信用專注於環境保護、可持續管理和大自然恢復,例如植樹造林和濕地保育。科技為本的碳項目則利用科技來實現同樣目標,例如低溫碳捕獲,透過低溫將二氧化碳與其他氣體分離。
專注於避免碳排放的項目所產生的碳信用從源頭防止碳排放發生。碳避免項目包括投資再生能源、保護成熟森林和濕地。
專注於移除碳排放的項目所產生的碳信用主要圍繞移除大氣中的現有排放。碳移除項目包括植樹造林、恢復植被和碳捕獲。
碳信用源於避免或移除溫室氣體排放的項目,其在碳市場上的周期可分為四個階段。
介紹與碳信用相關的知識,並列出企業在篩選碳項目及交易碳信用時所需注意的要點。
碳市場生態圈內有很多不同類型的參與者,涉及碳信用產品的開發、驗證、買賣及註銷等等環節。以下為當中部分主要參與者。
《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 於1997年採納,限制工業化國家和轉型經濟體所排放的溫室氣體 (GHG),其後碳市場就此興起。
該議定書引入若干市場機制,允許各國透過轉移或買賣減排信用額(一般稱為碳信用)達到其減排目標。當時聯合國率先推出了其中一項新標準——清潔發展機制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隨著《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 於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COP 21) 上通過,並於COP29後將巴黎協定信用機制 (Paris Agreement Crediting Mechanism) 正式落實,就認可的氣候項目進行追蹤及發行碳信用,清潔發展機制已被取代。
《巴黎協定》於2015年在 COP 21 上通過,是具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條約、氣候行動上的國際合作框架,並制定實施有效碳市場機制的規則。
《巴黎協定》第6條是該協定的關鍵部分,當中概述了各國可如何互相合作,利用國際碳市場實現減排目標。在該條下,各國可將自己因經驗證的溫室氣體減排行動而得到的碳信用轉移他國。
COP29落實了有關根據《巴黎協定》第6條啟動國際碳市場的主要規定。各國現可自由選擇轉移因減排而得到的碳信用,清晰度及法律上的確定性均比前提高。舉例而言,東道國可自行決定是在發行抑或使用碳信用時作相應調整。
香港可為全球碳市場增值,源於我們有促進中國與國際市場之間的資金雙向流動的獨特能力。
香港作為領先國際金融中心,具有獨特優勢。香港有強大穩健的基礎設施、符合國際標準的監管制度、全球化的生態圈、透明的市場、豐富的人才資源,與中國内地市場互聯互通。
隨著COP29會上落實了多項重大發展,為穩健、透明和聯通全球的碳交易奠定基礎,全球碳市場亦進入轉型階段。
發展機遇只會越來越多。根據MSCI的數據,隨著合規市場拓展至新的司法管轄區,現有合規市場擴大行業覆蓋範圍,再加上與自願市場的連繫加強,全球碳市場預計可在2030年達到350億美元的規模。這意味著綠色科技、大自然恢復和可持續發展等領域將有更多新資金投入。
當然,挑戰依然存在,例如跨境交易涉及不同司法管轄區,又例如驗證標準不一可能會減低信任。
但最重要的是,碳市場今天已不再是小眾概念,而是全球氣候策略的一個重要基石。如欲進一步了解碳市場在淨零排放進程中擔當的角色,請瀏覽我們的Core Climate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