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障礙,邁向董事會多元化
2024年11月7日

Kelly: 本集主持香港交易所上市科政策及秘書服務高級副總裁李婉愉 (Kelly Lee)            

Alice: 本集嘉賓史賓沙亞太區首席執行官及董事會業務聯席主管區妙馨 (Alice Au)

Kirti: 本集嘉賓Meraki Executive Search & Consulting創辦人兼執行董事 (Kirti Lad)


 

Kelly: 歡迎收聽香港交易所的 “Get On Board” 播客系列,與大家探討企業如何實踐董事會多元化。我是香港交易所上市科政策及秘書服務高級副總裁李婉愉,也是今天的主持人。

今集我們有幸邀請到有兩位經驗豐富的嘉賓,與我們一起討論如何物色女董事人選,以及如何培育香港和中國內地的人才。

區妙馨女士是史賓沙亞太區首席執行官及董事會業務聯席主管,而Kirti Lad 女士是港大經管學院女董事會成員培訓課程的創辦人之一,同時也是Meraki Executive Search & Consulting的創辦人兼執行董事,歡迎兩位。

Kirti: 很高興能來到這裡。謝謝Kelly。

Kelly: Alice,你負責領導公司在中國的全球金融服務和董事會業務,能否向我們簡單介紹一下現時中國內地企業的董事會多元化情況?你認為中國內地近年在進一步實踐董事會多元化方面有進展如何?

Alice: 好的,謝謝你們的邀請,我很高興能分享我的想法。

過去10年來,我們一直追蹤香港市場119家最大的上市公司,以及恒生綜合大型股指數內的公司。這些公司市值由40億至3,810億美元不等,不同規模的都有。大家可能也知道,這些公司當中,七成總部都設於中國內地。雖然比預期中慢,但我對我們看到的一些進展頗感欣慰。我想說的有兩點。

首先,我發現越來越多公司將心力和時間投放在技能評估上。公司主席和提名委員會投放心力分析對公司未來發展有用的技能和經驗,其實在是一大進步。其次,看看我們所追蹤的119家公司的數據。過去兩年,總部位於中國內地的企業,其女性董事佔比已由12%增至17%,成績還算可以,但可以更進一步。香港企業則更好一點,由17%增至23%,即使還有進步空間,但可以看到當中已有一些變化。事實上,我還看到將有更多的董事會有兩名或更多女董事。約有49%內地企業有兩名女董事,而香港本地企業則有約74%有兩名女董事。

所以我認為這已經是在進步。而令我特別欣慰的,是至少在那119家公司當中,已經沒有董事會是只有單一性別成員。香港交易所以及投資者在推動董事會多元化這方面做得很好。

Kelly: 這真是好消息。事實上,根據我們掌握的最新統計數據,我們接近九成的上市公司已有至少一名女董事,這真的是一大進步。

Kirti,你認為女士加入董事會的興趣是否越來越大?而我想更重要的是,經過多年來多元共融的倡導,企業是否越來越傾向建立更多元化的管理團隊或董事會?

Kirti: 是的,Kelly。女士們對加入董事會很感興趣。而且很多公司都開始看到讓高級行政人員同時兼任董事的好處。只要沒有利益衝突,而他們又能做好時間管理便可。關鍵是他們有能力做到這一點。

但在發行人方面,我們亦要明白,正如Alice所說,我們有很多不同規模的發行人,有規模較小、本地的企業,也有規模較大、背景國際化的企業。發行人將多元平等共融這些考量加入其戰略規劃的進度也不一。

所以我們要因應他們的進展,顧及他們各自的情況,不能用同一把尺去量度。

但在企業層面上,很多企業在行政人員層面和董事會層面上,都已在多元平等共融方面大有進展,他們已將多元平等共融融入公司戰略當中。他們都認為,要在企業的績效表現、價值觀、政策以至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脫穎而出,多元化是關鍵,所以他們會訂下很多正面的指標。但也不是每家公司都能達到這個進度。

話說回來,現時女士要加入董事會仍十分困難,以香港來說,董事網絡仍相對封閉。她們需要接觸到公司主席、行政總裁、提名委員會主席、或其他獨立非執行董事等等,而我認為這就是現時女性最需要幫助和支持的地方。

Kelly: 你說得對,香港的上市公司種類繁多,其規模和技能各有不同,全都獨一無二。

那麼Alice,我注意到Spencer Stuart的報告提到,在香港上市的國企,其女性董事比例普遍較私營企業低。你認為這些國企在招聘多元或女性董事人選時面對的主要挑戰是什麼?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Alice: 我在好幾年前也開始追蹤這119家企業的女性高級行政人員比例。遺憾的是比例一直維持不變。我們一直不遺餘力推動女性加入董事會,惟董事會人選事實上也是來自高級行政人員,尤其是在損益管理方面 (Profit and Loss management) 經驗豐富的行政人員。我們必須通力合作,繼續推進這方面的發展,協助更多女性得到有助晉身董事會的相關職位。

Kirti: 說得好。因為若看看那些首次獲得機會加入董事會的女性,她們大多數有行政經驗、曾是行政總裁或具有損益管理方面的經驗。

因此,若要培育更多能晉身董事會的人才,我們就要培育更多能勝任損益管理工作及執行委員會成員的人才,亦要開始培育下一層職級的人才。

Alice: 謝謝你。他們現有的人才庫範圍可能太窄,其實這很可惜,因爲我發現有時候,一些有能力勝任董事的女性人才其實很希望加入成爲國企的董事局。假如公司能夠退後一步,專注董事會成員所具備的知識和經驗,她們就有機會被考慮成爲董事局的一分子。簡單來説,就是從更廣的人才庫中尋找適合的人選。

Kirti: 這一點很有趣,因為香港也有類似的情況。一些香港上市公司,不是說大型的那些,它們從未使用過第三方招聘公司去物色自己圈子以外的菁英人才。所以當我們為它們提供服務的時候,它們都很驚訝原來招聘的流程可以是這樣。它們以前會想,其他人為何想加入我的公司呢?他們真的對這個職位有興趣嗎?我就告訴他們,當然啦!這些公司只是因為從未試過用新方式招聘人才,所以態度較為保守。當它們摒棄舊有的想法,得知原來自己的公司也可以吸引到高質素的人才,情況就會徹底轉變。所以我們要繼續推動更多改變。

Kelly: Kirti,就這一點,我想再了解一下。我們都同意公司需要在內部培訓接班人,也要擴大網絡開闢途徑招攬外面的賢能之士。那麼,Alice和Kirti,你們認為這應該如何推進?公司可以如何培訓內部接班人,同時開闢新途徑招攬公司以外的人才?

Kirti: 這的確是很重要的。事實上,著手制定長線的内部接班人培訓計劃是一個非常具策略性的做法。首先可從行政人員的層面入手。也應從公司董事的角度去進行。其實我們在過去12年多一直透過港大經管學院的女董事會成員計劃,著力培訓女性人才,讓她們將來能成為不同公司的首位女性獨立非執行董事。我們特別希望能裝備更多人才,讓她們日後能躋身董事會。在過去十年,我留意到很多較為積極的提名委員會主席都在採用或曾經採用的方法,就是在需要招聘董事之前,預早投放時間認識有機會或潛質出任董事的人選,花時間了解他們。那麼到了真正需要招聘的時候,便不用從零開始。另一個我認爲非常有效的方法,舉例說,在大約十年前,英國有很多富時100指數的公司都面對着香港市場現在所面對的問題,所以它們很多都在董事會中新增了一個「見習女董事」職位,讓女性有機會首次加入董事會。因為不踏出第一步的話,便無法擴大董事人選範圍,因此這是勢在必行的。

Alice: 我同意。我也發現與大約15年前相比,董事會主席對於招聘董事的態度已改變不少。以前總是只想招聘某一類人士,但現在的董事會主席比以前開明了不少。我們也即將開始2025/2026年更新董事會成員的工作,所以企業也需要準備與不同人士會面,互相了解,這是很重要的。

Kirti: 香港的公司都希望能夠找到一些不只是能為公司增值,又能與公司擁有共同價值觀的人才加入董事局,能夠與每位董事合作無間,又積極投入,這樣它們才會安心聘請。而要了解每一個潛在人選也需要時間,所以早點開展互相認識的流程,便可早點釋除疑慮。

Alice: 還有一個較爲實際的考量是:我認為較大型的公司可能會使用我們的服務,但規模較小的公司資源較緊拙,可能會認爲我們收取的服務費太昂貴。我知道外面有其他機構,例如婦女基金會和金融時報也有提供一些董事培訓計劃,而公司的董事會亦可以參考一下他們的名單,看一看市場上有哪些有志成為董事的女性行政人員。

Kirti: 身爲30%俱樂部(30% Club)的一分子,其實30% 俱樂部也製作了一個「傑出女性領袖」(Woman to Watch)名單,而我們公司也有協助婦女基金會匯聚有關人才整合名單。這些資源是每個發行人都可免費使用的,也是一個便捷的途徑去物色人才。但如果你還是找不到心儀人選,那麼好像Alice所說,可以像全球很多公司一樣,利用獵頭公司協助尋覓合適人才,獵頭公司會幫助企業釐清自己需要哪一種人才,而不只是告訴你有哪些人選。

Kelly:  對,我們討論了很多,也給企業一些擴大人才庫的小貼士,譬如是他們如何能找到所需資源,提醒它們在真正需要招聘前未雨綢繆。那麼讓我們轉換一個角度,討論一下,如果一些女士未當過董事,但有意嘗試加入董事會,那麼你有什麼建議?她們怎樣才可晉身董事會,是否需要具備哪些特質?你認為企業期望她們具備什麼條件?她們可以如何裝備自己?

Kirti: 我認為,如果你希望加入董事會,首先你需要告訴別人你確實希望朝這方向發展。如果本身有行政職務,你需要先徵求批准。你需要向所屬機構披露有關資訊,確保得到它們的支持才行動。其實這些女士,或者男士,可以做的準備有很多,包括以非執行董事身份加入內部董事會或附屬公司董事會,從中都可以獲益良多。除公司外,也可考慮加入非牟利機構、受託人協會、政府機構的理事會,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同時可以向其他專業董事學習。

我所認識的專業董事中,差不多每一位都有自願無償地,不收分文擔任一至兩個董事職位。如果你也與這些獨董在同一董事會共事,將能從他們身上好好學習,又能提升知名度。無疑你需要做很多建立人脈的功夫,但更重要的是讓那些有影響力的人士知道你的存在,這些人包括董事會主席、提名委員會主席、其他獨董、行政總裁、獵頭公司等。這就是我的建議。

Alice: 當有人想加入我客戶的董事會或有興趣應徵董事會職務時,我的第一個問題必定是,你為何想加入董事會,你可以為公司帶來什麼貢獻?每一個人在展開這個旅程之前,需要仔細想想,我可以貢獻什麼?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就是我有什麼重要特質讓人需要我?例如,我是企業管治專家、或者我在監管方面很出色、我是科技達人、我對這行業瞭如指掌、很有心得等等。所以,我想確保這個人知道自己為何想加入董事會,和他實際上能爲公司帶來什麼價值。除此以外,我同意你剛才所說的,的確需要建立人際網絡。找出你對哪些公司有興趣,找出有關聯的公司,然後找機會去結識相關人士,然後告訴他們你有意成為董事。

Kelly: 好的,讓我在此總結一下,如果你有意成為董事,你必須清楚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可以為公司帶來什麼貢獻,亦必須積極主動。

謝謝Alice和Kirti參與今天的播客,分享你們對董事會多元化的真知灼見。發行人和有興趣人士若想進一步了解董事會的多元共融,歡迎瀏覽香港交易所最近推出的「董事會多元匯」,詳情請瀏覽香港交易所官方網站。謝謝收聽 #GetOnBoard 第二集播客。請密切留意下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