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股市場的增長動力
brian roberts
環球上市服務部主管
2025年5月2日

Thomas: 本集主持岑國譽(Thomas Shum)           

Johnson本集嘉賓香港交易所環球上市服務部主管徐經緯(Johnson)


 

Thomas: 歡迎收聽最新一集HKEXVoice。我們的管理層與業界專家不時通過這個頻道分享他們對香港金融市場發展的一些見解。我是今天的主持,來自企業傳訊科的岑國譽Thomas。今天我們很高興邀請到香港交易所環球上市服務部主管徐經緯(Johnson),與我們分享2025年香港新股市場的發展。Johnson,歡迎你

Johnson: 謝謝你Thomas。

Thomas: 踏入2025年至今的這幾個月,我們看到香港資本市場非常熱鬧, 包括一單大型的內地茶飲公司IPO,他們在中國的門市數量甚至超過麥當勞,集資額約4.44億美元,超額認購倍數更打破紀錄。Johnson,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香港資本市場對於企業和投資者有哪些吸引之處嗎?

Johnson: 香港的確具備一些因素,使其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首先,無論是在亞洲區內還是全球,香港都是流通性最高的市場之一。我們在資本籌集以及後續發行方面均擁有豐富經驗,既能幫助公司進行首次公開招股籌集資本,也能幫助現有股東將其股票變現。其次,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對於考慮在香港上市的發行人而言,我們擁有深厚廣泛的投資者基礎,有不同種類的國際投資者,包括全球、地區以及專攻中國內地市場的投資者,也有不少非傳統企業投資者和散戶投資者。最後不得不提的是我們的滬深港通機制,讓中國內地的在岸投資者可以投資香港市場。

Thomas: 顯然,香港市場擁有廣泛的投資者基礎,也因其流動性充裕而聞名,除了香港本身的投資者外,還吸引著來自國際、中國內地的投資者。那麼,流動性是如何影響公司進行上市的決定?

Johnson: 流動性是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這也是現時許多發行人和投資者最關注的的方面之一。正如我剛剛提到,香港市場是亞洲流動性最充裕的市場之一,國際投資者的參與度也非常高。舉例說,有史以來20大的單日成交金額當中,有19日都是在最近的12個月內發生。第二,在新股集資市場方面,首次公開招股的集資額也大幅上升。去年夏天之後,新股市場非常熱鬧;至2025年第一季,我們的新股市場迎來了17家新上市公司,集資額約177億港元(約2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集資額增長兩倍多。更重要的是,在新股上市申請數目方面,我們看到許多大型及具備質素的公司,都已經提交上市申請或宣布有意來港上市。

還有更值得高興的一點是,我們的後續發行市場更為活躍。單是今年第一季,後續市場就籌集了超過180億美元資金,較去年同期增長20倍。其中有兩宗規模龐大的後續發行,包括比亞迪價值56億美元的配售,以及小米集團的55億美元融資。事實上,這兩宗交易是今年迄今為止全球三大後續發行中的其中兩宗。就不同的集資架構而言,香港市場也錄得香港股票市場最大的可轉債發行,由百度發行20億美元可交換攜程股權的債券。最後,我們有滬深港通,發行人通過這機制可對接中國投資者資金,是我們一個十分具吸引力的市場渠道。

Thomas: 我們看到新股市場上市數目大幅上升。2025 年新股市場的最新趨勢如何?

Johnson: 有幾個很明顯的趨勢。首先是A+H上市。在中國內地上市的A股選擇來港上市。這股熱潮由去年9月美的上市揭開序幕,隨後順豐控股來港上市。目前來說,就已提交申請或公開宣布的上市意向而言,有大約30家公司計劃在香港進行A+H上市。第二是透過上市規則第18A及18C章節上市的公司,更通俗地說,即是一些聚焦於科技領域發展的公司,包括新經濟及生物科技公司。第18A章是我們為生物科技公司而設的上市章節,第18C章則是我們於大約兩年前推出,為特專科技公司而設的上市章節。迄今為止,已有三家公司循第18C章上市,我們也期待在未來看到更多特專科技公司上市。

整體而言,新股市場的主要趨勢包括新經濟、人工智慧、新能源以及科技獨角獸。我們認為香港市場為這些公司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上市平台,希望香港市場能迎來更多來自這些領域的公司。

Thomas: 中國剛剛宣布成立600億元人民幣的人工智慧基金,以支持相關領域的發展。可不可以從你的角度聊一聊這個上市趨勢 —— 是甚麼推動這些公司來香港上市?

Johnson: 有幾個關鍵推動力。首先是他們希望接觸國際投資者。在過去幾年中,許多中國公司積極擴大其全球影響力,而他們在考慮如何在國際市場上進一步擴張業務時,希望借助香港交易所的超級聯繫人角色,連接資本與機遇。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看,香港在這方面絕對扮演關鍵角色。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其他好處 —— 擁有香港上市地位,讓他們能夠建立國際業務關係,獲得更加強而有力的認可和支持;也有一些發行人指出,隨著他們在國際上不斷擴張,他們能夠運用香港上市股票為員工提供受限制股票或股票期權,甚至可以用香港上市股票作為日後進行併購交易的收購貨幣。這些都是在香港上市的好處。

Thomas: 我們早前接連宣布多項優化香港上市機制的舉措,近日的熱門話題之一是設立「科企專線」。可以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嗎?

Johnson: 請密切關注「科企專線」的更多最新資訊。這裡可以概括介紹一下,正如剛才所說,科技和生物科技(或範圍更闊的醫療健康領域)是香港市場非常重要的兩大關鍵領域。這些年來,我們已看到不少來自這兩個領域的公司成功上市,我們希望透過這個「科企專線」,為特專科技和生物科技領域的相關公司提供更多指引,助他們打通上市之路。

Thomas: Johnson,你加入香港交易所以來已多次出差,與許多公司會面。香港毋庸置疑是內地公司集資及進入國際市場的門戶。那麼,在吸引國際和海外公司的進展如何?

Johnson: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與亞洲區(尤其是東盟地區)發行人的對話顯著增加,好些正考慮招股上市的公司都在研究來香港上市的好處。例如在過去數個月,已有數家東盟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而在去年第四季,一家總部設於新加坡的電子商務公司透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併購交易」(De-SPAC) 的方式成功在香港上市。再回看第一季,3月份時,也有一家總部設於印尼的鋁材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我們已有很多東盟公司成功上市的例子,相信這趨勢會持續下去。

眾所周知,在亞洲區內,東盟與香港一直是關係非常密切的夥伴。而香港交易所最近還實施了好些其他措施。其一是將泰國證券交易所加入我們的認可證券交易所名單,然後有一家泰國飲料公司已遞交正式申請。

另外我想說的是,除了亞洲,中東地區也是我們致力發展的市場。我們宣布了今年內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開設辦事處,並已與沙特證交所集團簽訂了合作備忘錄,希望能加強香港與整個中東地區的合作關係。

Thomas: 根據你多次外訪的經驗,擬來港上市的公司最想了解香港市場的甚麼資訊?

Johnson: 我認為有兩點,其實是涉及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對擬來港上市的國際公司來說,哪些是重點行業。第二個問題是,如果他們來港上市,有甚麼方法可以提升股票的流動性?

關於第一個問題,香港上市公司的行業種類和數量都非常多。目前而言,我認為相關的海外公司,重點大概都是新經濟公司和TMT(科技、媒體及電訊)行業,因為香港是全球最多科技公司上市的市場之一。第二是醫療健康,更具體的說,是生物科技。第三是在全球(尤其是在亞洲或中國)有業務和品牌的消費零售公司。

至於第二個問題,有甚麼方法可以提升流動性?第一,於香港上市的公司能接觸到所有全球國際的投資者。第二,香港市場的一大特色就是我們的滬深港通,讓公司能接觸到中國內地的投資者。而海外公司在兩年前開始獲納入滬深港通。雖然這不是新鮮事,但對個別海外發行人來說也是比較新的資訊。

Thomas: Johnson,我們看到越來越多海外公司來港或回流香港上市。香港市場和香港交易所可如何配合這些公司?

Johnson: 我們也希望幫助更多海外上市公司回港上市,我相信,我們一直在接洽的海外上市公司主要有兩大類。第一類是在美國上市,然後回流香港上市的中國ADR(美國預託證券)。由2019年阿里巴巴開始,五、六年之後,現在已有逾30家該類型的ADR公司回流香港上市。第二類是本身已在國際交易所上市的海外公司。在我們來看,香港市場和香港交易所可以提供的,就是他們當地市場以外另一個可以相輔相成的上市平台。因為香港市場有許多國際投資者,加上可透過互聯互通機制接觸到中國在岸投資者,他們若在香港作雙重上市可以為國際公司帶來更大的潛在投資者基礎。此外,特別是對於本身不是在亞洲時區進行交易的公司來說,雙重上市可以使其股份在任何日子的交易時段都再長一點,是相當大的優勢。

Thomas: 那麼香港交易所最近有哪些優化香港上市環境的舉措?

Johnson: 我們致力持續優化上市環境,讓發行人受惠。首先,我們剛完成了有關首次公開招股市場定價的諮詢。這次諮詢的範圍相當廣泛,涵蓋定價程序、發售結構、不同的分配結構以至不同的投資者類別。諮詢期已結束,相信很快會公布諮詢結果並推出優化舉措。第二是香港證監會與香港交易所於去年聯合公布的優化新上市申請審批流程時間表,旨在進一步提升新上市申請審批程序的透明度。在此過程中,根據我們與發行人討論所得,大家都認同新上市審批程序的效率明顯有所提升。還有剛才提到的「科企專線」,我們已在籌備中,敬請留意。最後,我們之前亦提過正在研究中的「REIT Connect」。

Thomas: 是的,不少公司對優化上市時間表反應非常正面。相信優化舉措會陸續有來。

多謝Johnson參與本集播客節目。很高興能進一步了解首次公開招股市場和最新趨勢,希望未來會有越來越多公司在香港上市。

感謝各位收聽本集HKEXVoice,亦歡迎大家在我們的社交媒體平台上收聽其他集數。有關香港交易所及香港市場的進一步資料,請瀏覽香港交易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