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醫療健康生態圈的蓬勃發展
梁頴宇
撰寫者
2021年5月7日

Christina: 本集主持鮑海洁(Christina Bao)   

Nisa: 本集嘉賓啟明創投的主管合夥人及香港交易所集團獨立非執行董事梁頴宇(Nisa Leung)


 

Christina: 歡迎來到第二集的HKEXVoice 我是本集的主持鮑海洁(Christina Bao),是香港交易所市場主管兼環球上市服務的主管

香港交易所於三年前(20184月)推上市改革,以迎接更多新經濟公司,包括未有收入的生物技公司。我們上周慶祝了上市新規年。 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梁頴宇(Nisa Leung)在今集的「播客與我們分享上市改革如何為香港醫療健康投資生態圈增添更多活力和多樣性。

Nisa是啟明創投的主管合夥人,領導該公司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並已4月加入了香港交易所(集團)的董事會。

Nisa,歡迎加入香港交易所的大家庭,也歡迎來到我們的播客頻道。 感謝你在百忙中抽空與我們分享交流。

Nisa: 謝謝你,Christina。 很高興來到這裡。

Christina: 交易所三年前推出上市改革,新增章節首次允許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來港上市自此,我們留意到來自醫療健康領域的公司(包括生物科技公司)對於來港上市興趣甚大,而我們亦收到了相當多來自這些企業的IPO申請,同時有更多企業正在籌備上市當中。

所以,我的問題是:為什麼有這麼多的醫療健康和生物科技公司在這段時間爭相來港上市?對他們而言,香港有甚地方較其他市場吸引?

Nisa: 好吧,讓我簡單闡述幾點。

首先,中國現在是全球第二大的醫療健康市場。其次,隨著人口老化和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社會對優質醫療服務和藥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第三,中國已成為向全球臨床研究組織提供服務及銷售醫療診斷設備和藥物的主要地

此外,以2020年為例,風險資本或私募股權的集資規模已超過一萬億元人民幣,與20182019年的水平相若。當然最重要的是,醫療健康實際上已成為中國的核心創新產業,並獲得了政府和各行業的大力支持。因此我相信,隨著中國的醫療健康體系、整個市場及相關企業的業務範圍持續增長,醫療健康領域只會變得更為重要,而香港交易所將會是許多這些公司爭相上市的首選市場。

即使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在過去15個月中,有16家我們所投資的公司也進行了IPO。而香港交易所的市場似乎在各環境下,都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在這方面的發展只是剛剛開始。我們認為,香港交易所在未來的1020年將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上市地。

Christina: 太好了!在過去幾年,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間,我們也見證了許多科學上的突破。你認為,有哪些生物科技或醫療健康的細分行業將會因疫情而催生或有所增長?同時,市場上出現了許多不同的療法和新醫療技術等,作為投資者,您如何看待這些新式企業?

Nisa: 這令我回想到2003年出現「沙士」(又稱「非典型肺炎」)的時候。那時,中國還未有能力建立自己的診斷方法,更別說是藥物和疫苗了。但至去年(2020年),僅我們投資的企業,在對抗新冠病一線的已有60多家,業務幾乎遍及所有你能想到的醫療健康領域,包括疫苗和藥物開發、呼吸機設備、診斷服務、互聯網醫療、人工智能(AI瞄、AI藥物研發等。因此,中國醫療健康領域在過去18年所取得的進展真是很驚人。

我在2002年從美國回到中國時,當時最大的醫療設備展覽會上幾乎所有參展商都在銷售黑白超聲波監控儀器,完全說不上是創新。由2006年起,開始有臨床研究組織上市,甚至是從事非專利藥和醫療設備診斷服務的企業…… 每次這些公司的上市,都標誌著中國在醫療健康領域上達到一個細分行業的新里程

由新冠疫情出現至今,我們確實看到在藥物和疫苗領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然後,我們還看到了許多新模式的採用 — 從mRNA到鹼基編輯(Base Editing)、CRISPR技術,以至RNAi等等。整個行業都專注或再次專注於不同的範疇上,從腫瘤學到傳染病以及其他治療領域,包括AI藥物研發。在設備和診斷上,大家正在嘗試增加測試以提升其測試機制的敏感度和特異性。此外,還有很多機器人技術、早期癌症篩查的深入研究,以及許多其他醫療技術,例如如何將IT與科技和醫療保健互相結合。當然,還有你提到的基因和細胞療法,當我們要與罕見病搏鬥,自然會有巨額投資在這些領域。總括而言,醫療健康領域在過去幾年出現了新模式和新技術,絕對是令人興奮的進程。我相信在未來510年,整個行業的發展將更加蓬勃。

Christina: 那麼,就剛才提及科學技術新發展而言,你認為中國是否仍落後於其他地方,處於發展中的階段?

Nisa: 在個別領域上,中國是有所落後,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仍在引領著市場創新。但在AI、醫療健康方面,由於中國人口密度高,能夠更快地蒐集信息和數據,所以中國實際上處於領先地位。事實上,我記得兩年前美國美敦力公司(世界最大醫療科技公司之一)的首席執行官到中國開設創新「加速器」時,我們進行了一對一的會談。他當時說,在我們公司的投資組合中,有幾家公司的產品比他們投資組合中的或在美國所見過的更為創新、先進。我們正在經歷重大的變化 — 20年前的黑白超聲儀只是個起點。如果我們回到同一個展覽會上,所有你可以想像到的,或是在西方銷售的產品,目前全部都可以在中國買到,這對於中國的病患者來說是好消息。

Christina: 這消息確實令人鼓舞!中國在這方面的發展速度的確驚人!

其實,我們知道很多投資者,尤其是對醫療健康及生物科技缺乏專業知識的投資大眾,對於評估這類公司的值感到困難,縱使這並未有令他們打消投資此領域的念頭。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您認為香港的醫療健康及生物科技市場是否已逐步發展成熟,吸引到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和參與者?香港採用的估值方法,又與美國的相同嗎? 長遠來看,一般投資者如何才能做到更好的風險管理?

Nisa: 好問題!當香港三年前推出(上市改革)時,每個人都有很多疑問,包括:香港沒有合適的生態圈、沒有合適的人才等等,但是我們在過去三年所經歷的改變實在令人目相看

起初,人們都質疑香港交易所是否能支撐行業的長遠發展。很明顯地,三年後的今天,香港的醫療健康和生物科技產業確實在蓬勃發展,香港交易所亦成為了生物科技公司最期待和最重要的上市地之一。

剛開始時,我認為這個生態圈中並沒有很多研究分析員、銀行家等等。在這三年間,我們看到香港交易所的團隊增添了很多非常有經驗的人才,甚至還看到一些第三、第四代的銀行家或是行業的研究分析員,已成為一些生科企業的首席財務官。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不少個人(零售)投資者都有在認真了解和認識這個產業。三年前的我總是告訴別人應該要認真閱讀招股書,因為這是了解這個行業最有效的方法,尤其當醫療健康領域中的每個細分行業都不盡相同。在香港,我們要求一家公司至少已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階段才能申請上市。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銀行家只會集中關注那些很大機會可在香港上市的公司。相對於在美國,以我所知,去年在美國進行IPO的醫療健康企業中,有60%以上都只處於臨床前階段,故很難評估他們的價值或經營狀況。

再來是關於這些公司的集資規模 — 香港的醫療健康公司的平均集資規模約為3.8億美元,而美國去年則為2.22億美元。我認為,能夠在香港上市的生企業均已進入較後期的發展階段,某程度上也可讓投資者更為放心。

過去三年,我們還看到有多大型互惠基金和全球基金進入香港市場,成為生物科技和醫療健康公司的基石投資者、主要投資者或長期投資的基石,因為他們確實看好中國醫療健康產業的發展。因此,我相信這些公司有著巨大的增長潛力。

當然,這些全球互惠基金和只作長線投資的醫療健康基金更能夠從眾多公司中挑選出較優質的生物科技和醫療健康公司,所以我認為,這優質公司的表現,會繼續跑贏同業。

Christina: 說到應用已有技術或知識去開拓新市場,與國際企業或機構的合作尤為重要。以你觀察所得,在醫療健康和生物科技領域是否有任何國際合作上的新趨勢?尤其想知道你對於香港交易所逐漸成為國際生科企業的目標上市地有何看法?

Nisa: 我們所投資的大部分公司,若他們擁有全球業務,他們都會選擇與一些海外公司(如學術機構或企業等)合作。不過,在進行IPO和揀選上市地方面,考慮到美國上市規則的不確定性,我們實際上已經看到越來越多公司計劃到香港上市,因為這裡與他們的市場更接近,更容大眾投資者積極參與有關投資。

更重要的是,滬深港通(計劃)允許中國投資者參與投資以中國為主要市場的公司。如果這些公司在美國上市,很多美國零售投資者甚至機構投資者反而不認識這些公司,而且他們許多亦不知道如何評估中國市場。因此,對於許多中國公司來說,香港交易所是一個必然合適的上市地,尤其是那些追求走向國際市場的公司。

假如公司只考慮本地市場,他們可能會考慮到內地上市,但香港對他們來說肯定是一個非常全球化的上市地。我們所投資的公司不時需要籌集美元資金,以便他們可以進行海外收購或國際試驗。在這方面,香港交易所同樣具備優勢。

Christina: 謝謝Nisa。很高興聽到你對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和投資的見解。

Nisa: 謝謝Christ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