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市場首次公開招股程序的全面現代化
裴路加
撰寫者
2021年7月26日

Jeffrey: 本集主持吳暿華(Jeffrey Ng)           

Lukas: 本集嘉賓香港交易所創新及數據實驗室主管裴璐加(Lukas Petrikas)


 

Jeffrey: 大家好,歡迎收聽最新一集的香港交易所「播客」頻道HKEXVoice 。我們的管理層將不時透過這個頻道分享他們對香港金融市場發展的一些見解。我是本集主持吳暿華(Jeffrey)。

香港交易所最近宣布將推出全新平台FINI,以全面簡化和數碼化香港首次公開招股(IPO)的結算流程。FINI未來可縮短新股定價與開始交易之間的週期,提升市場效率。

今天,我們很高興與香港交易所創新及數據實驗室主管裴璐加(Lukas Petrikas)一起討論 FINI 的特點以及其重要性。

Lukas,歡迎來到我們的播客頻道。

Lukas: 謝謝你的邀請。

Jeffrey: FINI這個項目結合了團隊在過去幾年的心血,對嗎?

Lukas:是的。團隊目前正在補眠,但我們的工作尚未完成。

Jeffrey: Lukas,請你向一些不熟悉香港和香港交易所的聽眾們,簡單介紹一下 FINI。

Lukas: 好的。FINI 是對香港上市IPO程序的全面改革,特別是針對公司上市前最後兩周(又稱「IPO結算週期」)的安排,亦即是在公司上市敲鑼,以及敲鑼照片被鋪天蓋地刊登之前。目前這個流程的時間比實際需要長。流程涉及大量市場持份者之間的溝通和協調,持份者數量可能比任何一個市場都要大,是時候要更新了。

日後FINI將會是所有新股的統一處理平台,市場各界,從小型經紀商到主承銷商和監管機構,都可以利用它進行自動化的實時資訊共享,直至 IPO 成功上市。除了縮短結算週期時間,我們還會透過FINI來解決現時香港 IPO 市場上的一些痛點,例如凍結預付資金、重複認購,以及仍然有許多人使用的實體表格認購新股。

Jeffrey: 香港的「T+5」(公司由定價至上市的5天結算週期)可說是非常獨特,與其他全球市場的做法有所不同,為什麼會這樣?

Lukas: 這是因為香港市場有其獨特之處。首先,如果你的公司在香港上市,一般情況下都會向公眾公開招股。這某程度上反映香港市民對股市充滿熱情,對金融行業的參與度很高。因此,對於發行人而言,IPO公開發售部分需求強勁,往往會令認購申請變得更踴躍,或者可從其他投資者中獲得更高的定價,確保公司股票在上市後能擁有一定的流動性。不過,這也意味著有多達數百萬人的認購申請,故需時協調和處理。

其次,香港上市制度要求公司向其發售股份的投資者名單尋求監管批准,即一般投資者以至大型機構投資者全部都需要取得批准。這個安排是出於對市場質素、透明度和公平性的考慮,且必須在股票開始交易前完成。以上就是香港目前採用「T+5」如此獨特週期的兩個主要原因。

當然還有其他原因值得討論,例如是市場對IPO的需求,亦是整個 FINI項目的重要考量。

Jeffrey: 在現有程序和框架下,香港可以做到最短的結算或定價週期是多少天?

Lukas: 目前來說,「T+4」是最短的。近年來港第二上市的阿里巴巴、京東等,都是在定價日或招股結束後四天開始交易的。這些公司都是以全無紙化方式招股(不提供實物招股書及認購表格)來加快上市週期的,而大多數投資者也接納這個做法。

可是,如果要將IPO結算週期縮至更短,就必須要對市場基建和程序等進行根本性的改變。舉例說,銀行的結算週期受制於工作日和其營業時間。這正好解釋了為何在沒有FINI的情況下,香港目前最快只能做到「 T+4」。

Jeffrey: 那麼我們是如何把IPO結算週期縮短至諮詢總結中所提出的「T+2」?

Lukas: 這其實並不容易。首先我們得承認,IPO 市場已深深融入香港的經濟。很多人都會認購IPO,甚至借孖展認購。IPO 市場造就了不少工作機會 — 法律、監管、營運、諮詢等等。當然,IPO 亦是不少傳媒報章的熱門話題。

過去 30 年,有不少來自大中華區的創業成功企業都來了香港上市,敲響了香港交易所的鑼,不論是公營還是私營機構。這些公司通過IPO集資,創造了無數的工作機會,並與不少投資者分享成果。因此,當我們與部分市場參與者提到有關精簡香港IPO結算程序時,我們得到的即時反應通常是:「香港已經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新股市場,為什麼還要作出這些改變呢?」然後我們花了兩年多的時間與經紀商、銀行、監管機構等進行討論,了解還有什麼地方我們可以做得更好,及如何縮短IPO結算時間以減低風險等。

T+2」是各方經過討論後得出的結果。這是一個平衡了各方意見,也是一個大多數市場參與者都滿意的方案。總的來說,大家都同意縮短IPO結算週期對香港來說是一件好事,可提升香港 IPO 市場的競爭力,讓我們能繼續吸引優質的公司來港上市。

Jeffrey: Lukas,在FINI 框架諮詢文件中的最初建議,是將有關結算週期縮短至「T+1」。為何現在不一樣了?

Lukas: 「T+1」是個很好的目標,簡單而進取。但經諮詢市場後,發現「T+1」在操作上可能過於緊湊,為突發事情預留的時間太少。另外一個考慮因素是,很多IPO 路演的最後一站都會在美國;假設上市公司的管理層在紐約或西岸進行最後一天的IPO路演,他們在深夜完成定價後才回港。如果是「T+1」,公司的管理層可能沒有足夠時間親自飛回香港出席上市儀式。對於許多公司的創辦人來說,上市是他們事業生涯中的重要時刻;他們不介意多等一天以親自見證上市一刻。當然這只是一個例子,現實中還有其他原因驅使我們最終落實「T+2」方案。

Jeffrey: FINI推出後,香港的「T+2」結算週期與其他亞洲和西方市場比較有甚麼差別?

Lukas: FINI推出後,香港的「T+2」將會成為亞洲最短的結算週期,並能與紐約、倫敦或法蘭克福等主要國際市場看齊。部分市場雖然是採用「T+1」週期,但通常是有條件交易,即股票在資金結算之前已開始在交易所買賣,然後股票才交付到買家的賬戶中。

FINI的模式容許新股在上市同日完成結算,當中涉及的資金風險將與全球主要市場相若。

Jeffrey: 這次改革對投資者而言又有什麼影響?

Lukas: 事實上,一般投資者應該察覺不到任何影響,他們會照舊透過經紀商或股份登記處申請認購新股。不過他們可以更快收回不獲配售新股的預付資金,所以同一筆資金便可以用作申請認購其他新股。長遠而言,投資者在香港申請認購新股的機會成本會降低。

日後我們可以透過FINI提供現時沒有的新股數據,投資者亦可以在不同渠道獲取到更多有關新股的實時數據和資訊,例如認購情況等。

Jeffrey: 現時有不少新股都極受投資者歡迎,並因此凍結數以十億計的資金,甚至會令短期息率抽升。FINI當中的壓縮預設資金模式(compressed funding model)如何協助解決此情況?

Lukas: 這是我最喜歡的討論題目!

現時的做法一直都是:要求投資者先全額預付所認購的股份,不論他們以現金支付或者以孖展形式支付,所有資金會先撥入發行人的賬戶,然後因應獲配售的股份進行退款。這個模式下,發行人不需要承擔任何信貸風險,但是資金運用的效率極低。

有些情況下,個別的新股認購可以凍結相等於香港半年GDP的資金達一個星期,並且會令銀行的利率抽升及影響實體經濟,例如有些按揭是與港元利率掛勾的。

我們研究FINI時認為,發行人其實毋須預先凍結申請人的所有資金。只要投資者可以證明在申請時已取得信貸額度、或有足夠的現金在獲發股份後付款,他們便毋須全額預付認購資金。

於是,我們在設計FINI時便引入壓縮預設資金模式,讓負責處理新股認購的結算參與者只須存入有關新股最高可獲配發股份的總金額。例如一宗公開認購額最高為10億元的新股,每個結算參與者最多只須存入10億元至指定的銀行賬戶,毋須因為超額認購而存入2倍、20倍甚至100倍的預付資金。在這個安排下,信貸風險將由借款人承擔,而一般情況下,銀行等金融機構都有足夠的能力去處理這些風險。換句話說,我們只是用了行之有效的信貸風險管理模式去解決資金流動性的問題,這個做法在較早前的諮詢中獲得市場廣泛的支持。

Jeffrey: Lukas,今次推出FINI是香港交易所開展科技創新的重大里程,未來我們還可以如何更多元化地應用FINI?

Lukas: 你問得真好!FINI未來將會連繫著香港市場上各個重要的金融服務機構及專業服務機構,因此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重要的基建服務平台,並應用在其他情況。舉例說,FINI可以協助上市公司進行上市後再集資及股份發行,事實上,這些市場活動牽涉的金額甚至比新股市場更大,而當中的程序其實只是大同小異,因此FINI亦可以大派用場。此外,債劵、其他金融產品的發行,又或是代理投票等等的程序都可以透過這個平台處理。畢竟我們已經將各個市場參與者集結在一起,運作上來只需簡單作一些規則修改便可成事!簡而言之,FINI未來極具發展空間,任何需要多方合作和實時資訊分享的程序都可以考慮在FINI上進行。

Jeffrey: 今天時間差不多了,感謝Lukas和我們分享FINI及香港交易所推動香港新股結算程序數碼化的構思和動向。

Lukas: 謝謝Jeffrey。

Jeffrey: 各位聽眾,如果你們想了解更多有關此播客或FINI,請瀏覽香港交易所網站www.hkex.com.hk.

感謝各位聽眾收聽HKEXVoice,請繼續留意下一集。